●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实际关系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人对外的心态也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应该多一份自信,在奋发图强中更加反躬求诸己。
由我和另外三位作者合著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出版已有半年多。关于编写本书的起意和主题思想,书的序言已经说明,有些言犹未尽的,这里略作补充,并对一些读者的宝贵意见作出回应。
首先从形式谈起。原来的意图是想以比较活泼的形式总结作者在各自领域的心得,稍稍脱离学院型的学术著作范式。所设想的蓝本,往高里说,如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的《美国人》、施莱辛格后期的一些著作;往通俗里说,略似80年代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光荣与梦想》。那些书没有任何注释和参考书目。总之想避免那种旁征博引,一事一注的体例,只是不敢走得太远,仍规定直接引语和重要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参考书目是否要,原未作规定。但是此书的性质是分析性的,几个作者又都习惯于写学术性著作,很快排除了《光荣与梦想》类型。而要达到融会贯通,皆存乎心的境界,学养又不逮。再加以作者分属老中青三代,知识面和文风都难相同,结果就成为现在这样,基本上还属于学术著作,但以“学术规范”来严格要求,又不完全中规中矩。本意是想雅俗共赏,看来不一定如愿。
关于内容,如此宏大的题目何从下手,如何选材,颇费思量。势必不可能面面俱到。本人一向认为,“国际政治学”(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问题,和中国以外的国别研究)既然列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其内容应该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的关注范畴。如果只是局限于跟踪时事、观察有关国家的现实情况和政策以及中外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对策等等,那么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比学者有更为及时的资讯,更加优越的条件,可以得出较为切合实际的方案。“社会科学”则应该对一些大国和重要地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视野,作为人类发展的典型和文明体系来对待,研究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并深究其所以然。这就使诸如“美国研究”、“俄罗斯研究”、“欧洲研究”等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这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下之分。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难度极大。本书是一种初步尝试,试图撇开已经议论很多的科技、经济、军力等,姑称之为“硬件”的因素,着眼于“软件”——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即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表现,来探索国家和社会兴衰的“何以故”,并尽量从“特殊”中找出一般规律。当然,限于学力,就编者和作者主观限定的范围而言,也远未能达到所企盼的深度和高度。各部分体例不一致,布局、详略多有不当,不如人意处甚多,只有抛砖引玉了。
从地理上讲,本书只写了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三大块,外加第四部分为综合性的论述。我们原来提出的主题就是两个:一是从苏联解体、美国富强的现实探索一种体制、一个社会兴衰的决定因素;一是从20世纪国际发展总体趋势中看全球化及其悖论。听到的较多的质疑是为什么没有包括日本?也还有人提出印度、东南亚的崛起等等。这些问题多半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的。本书不是20世纪世界史,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是不重要,但不能左右世事的走向。以日本为例,不论其军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还是以及二战后引人注目的经济起飞,与俄国十月革命和“美国方式”的影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战后日本的崛起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大力扶植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附属于这两大体系的消长。再者,本书提出的命题是看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如何满足现代社会的两大根本诉求——发展和平等。从这个角度,日本自不可能与欧、美、俄属于同一层次。
说到本书的三大块,在读者反馈中似乎注意力意见多集中在美国部分。这可能有一定代表性,的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普遍对外部世界关注点的倚重倚轻。特别是提起西方,似乎只有美国。关于欧洲,方今只剩下装修房子、买家具和坐咖啡馆时以“欧陆风情”为时尚,此外严肃一点的话题就是欧元汇率了。其实,涉及本书的主题,欧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影响20世纪发展的各种重要思潮都发源于欧洲19世纪,或者更早: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各种派别的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都在20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20世纪欧洲还出现了肆虐一时的法西斯主义。今天被统称为“后现代”的各种理论也还是发源在欧洲。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何况,就20世纪的现实历史而言,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欧洲;战后,作为各独立国家走向联合的模式,欧洲又有了新的创造。美国固然是超级大国,有其特殊重要性,但是对于研究一个世纪的历史走向来说,欧洲是绝不应忽视的。至于俄罗斯,更是本书题中之义,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本书的策划者和主编,更希望读者能全面地理解。
作为美国部分的作者,我要感谢一些同行的指正。这次大胆尝试,深感知识、学养有限,许多方面是临时补课,难免捉襟见肘。有的史料偷懒未核实,凭印象随手写下,就不准确。很感谢同行的订正,以后如有机会再版当予改正。这里特别要提到一条带本质性的意见,指出,书中有两章标题不恰当:把政府的改良措施称作“自上而下的改良”;把舆论监督称作“自下而上的批判”,实际上,根据美国的社会制度,政府和舆论并不是“上下”的关系,即使不是倒过来,也至少是平行的。这一意见极为中肯,对我很有启发。足见自己有些基于本国国情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本能地把政府看作“上面”,公众看作“下面”,以之加于制度和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他国就不恰当。
至于书名中“冷眼”的意思,不作“横眉冷对”解,而是相反,是冷静地、心平气和地看外部客观世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本书要探讨的的主题之一是苏联何以衰,美国何以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牵涉到许多恩怨情结,容易动感情,还容易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但是20世纪已经发生的是既成事实,本书力图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客体,作冷静的观察和剖析,强调一个“冷”字。例如美国的崛起和发展为超级大国,其全方位的影响远超过当年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与一切国家一样,美国当然有许多可能“出问题”的因素,但20世纪中美国的崛起和富强是主要的,我们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
本人深深感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不论是由于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日深,日益休戚相关,还是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实际关系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人对外的心态也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应该多一份自信,在奋发图强中更加反躬求诸己。对强于己者,与其乐见其败落,或者从揭人之短中得到满足,不如认真探究其所长,即使不能“拿来”,至少可以举一反三,有所启示。对他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应采取同样冷静的态度。“启示录”者,此之谓也。